在祖国最西端开垦教育“试验田”

2020-07-13 16:42:22 来源:人民网
 到祖国最西端的新疆阿克陶县支教3年,来自江西的语文教师赖扬平和同伴尝试为当地开垦一块教育改革“试验田”。

  作为一名教师,赖扬平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粒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在这个被称为‘帕米尔高原明珠’的地方,春天来得特别慢,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花开。”

  ---------------------------

  “我叫赖扬平,是你们的语文老师,赖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姓氏……”在新疆阿克陶县雪松中学支教的第一节语文课上,赖扬平进行了10分钟的自我介绍,可到了学生的作文本上,他的名字还是被写成“懒羊皮”“来样平”。

  作文课上,赖扬平在黑板上写下“题目自拟”。最后作文本收上来,有三四个学生的作文题目就叫《自拟》。

  雪松中学的3400名学生多数从小学习柯尔克孜语和维吾尔语,国语基础差。“一个班40多人,语文能考及格的不超过5人。”赖扬平如此描述这所民汉合校当时的基础教育面貌。

  作为江西省重点中学于都县第二中学的语文教师,赖扬平援疆前所带的高一18班32人中,去年有29人考上一本院校。相比之下,位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雪松中学,教育资源匮乏。

  2017年2月25日晚,赖扬平跟随由110人组成的江西省第九批援疆队伍,跨越5000多公里,抵达我国最西端的阿克陶县,被分配到雪松中学教语文。

  多年来,江西省已有上百名教师先后前往阿克陶县的雪松中学、梧桐中学、小白杨小学等6所学校开展“组团式”援疆支教,给南疆地区的教育带来新气象。在这里支教的3年中,赖扬平和同伴也尝试为当地开垦出一块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将学生拉回课堂

  最初的支教时光,用赖扬平的话来说,“浑身都是劲,却不知如何使出来”。

  早读课上,赖扬平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可一些学生宁愿在教室外拖拖拉拉地扫地,也不愿进教室早读;晚自习时,总有学生在校园打球、聊天和闲逛;上课铃响,常常是老师赶学生进教室,然而上课没几分钟,就有好几个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

  在重重困难面前,赖扬平决定从纠正散漫的学风入手,将学生拉回课堂。

  不久后,一张早读课任务表出现在雪松中学七年级13班和14班的墙上。

  赖扬平将每天20分钟的早读课细化到每天读几个字词、背哪篇课文。每天早读前,赖扬平还会提前站在教室门口,督促学生进教室。

  读拼音、写笔画,一切都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起。赖扬平在早读课带着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纠正汉字发音,还举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声说普通话。

  但很多时候,学生认识某个汉字,却理解不了它的意思。“码头是海边、江河边专供轮船或渡船停泊、装卸货物的地方。”“什么是海和轮船?”有不少孩子没见过海和轮船,更无法理解“码头”的意思。

  赖扬平想了个法子。“火车停靠的地方是什么?”“火车站。”学生回答。

  “那公共汽车停靠的地方是什么?”“公共汽车站。”

  “轮船停靠的地方就是码头。”这样一类比,学生终于听懂了。

  “有时解释来解释去,还会把自己给绕进去。”赖扬平笑着回忆。

  用足够的耐心等待花开

  在雪松中学七年级13班的墙上,五颜六色的便利贴上写满了这些十六七岁孩子的梦想。43个民族地区的学生里,有14个孩子的梦想是当教师,还有13个孩子的梦想是当特警或军人。

  这让赖扬平有些惊讶,“这20几个从偏远牧区来的孩子或许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从他们每句‘老师您好’的问候中足以窥见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向往,军人戍守边疆的崇高和神圣感也已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

  此前赖扬平曾向学生“诉苦”,“老师坐了8个小时的飞机才来到阿克陶”。话音刚落,讲台下一名来自偏远牧区的学生结结巴巴地说,自己从山上到县城也要8个小时。学生还告诉他,大雪封路,班里还有一名同学现在也没能来学校。

  阿克陶地区地广人稀,许多学生的家在离学校几百公里外、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牧区。每年10月起,山上的牧民就赶着牛羊下山过冬,等到来年4月后,再回到山上。牧区半山腰以上的地方,常年积雪覆盖。

  上学期间,学生吃住都在学校,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集中办学后,一些牧民未能转变观念,宁愿让孩子在家里放羊,也不送他去上学。于是,每学期一开学,赖扬平就和当地教师一起乘坐学生接送专车,用一个多星期时间,去各个村“捡豆子”(搜集学生并接回学校上课——记者注)。

  在赖扬平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在这个被称为‘帕米尔高原明珠’的地方,春天来得特别慢,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花开。”

  校园里的“爱心点赞超市”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2017年9月,赖扬平发动已毕业的学生、朋友和亲友同事募捐,筹集到两万多元启动资金,在雪松中学办起“长征源爱心点赞超市。”

  超市里有赖扬平外出采购的笔、地球仪、台灯、水杯、牙膏、毛巾、洗衣粉、衣架等物品。学生可通过参加一次集体劳动或一次文艺汇演等方式集“赞”免费兑换想要的物品。

  学生学习进步了、做了好人好事、劳动卫生表现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都可以获得“赞”。5个“赞”换一支笔、20个“赞”换一副乒乓球拍、100个“赞”换一个篮球或一本新华字典……超市里,所有物品都“明码标价”。

  在超市“老板”赖扬平的倡议下,雪松中学还成立资金管理委员会,由校团委第三方专人负责,学生参与管理,实时公布每一笔捐款的明细和流向。

  爱心超市特别关注了贫困学生,赖扬平叮嘱其他教师,在奖励“赞”的时候,可以偷偷地给贫困的学生“放一点水”。不少贫困生在学校几乎没有零花钱来购买生活用品和文具。一开始,赖扬平曾想给他们捐点东西,但又觉得这像给学生“贴了标签”,怕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

  “如果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爱心超市兑换到需要的物品,会更有成就感和被尊重的感觉。”赖扬平说。

  爱心超市的物品可由个人兑换,也可多人集“赞”,兑换物品后共同使用。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也不拘泥于学习成绩,学生的精神面貌、学风、品德任何一方面有进步都能获得教师的认可和尊重,继而获得奖励。

  赖扬平发现,在这套奖励和考核标准下,学生慢慢变得更有自信。一段时间后,一些后进生开始主动思考,如何让自己表现得更好,并自觉向身边的榜样看齐。“有了积极向上的学风,大家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整个班级更有凝聚力了。”

  最会奖励学生的教师

  进疆满一个月时,赖扬平和来自江西的10名援疆教师第一次上山“走亲戚”。一路上,他们穿越戈壁和盐碱地,经过4个小时的跋涉,才到达目的地阿克陶克孜勒陶乡阿尔帕勒克村。

  在该村走访、看望结亲户途中,赖扬平发现,当地许多初高中毕业生都在家中放牧,没有选择升学或外出工作,“很多牧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就是放更多的羊”。

  在赖扬平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孩子没有立志读书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首先要重建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开始思考如何“对症下药”。

  学生每完成一个小目标,赖扬平就及时兑现一个奖励:能流畅地背诵一篇新学的课文,就奖励一根棒棒糖;考试有了进步,就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奖励大家看一场电影;完成一次集体活动,就奖励一场生日聚会。

  他大概是整个雪松中学最会奖励学生的教师了,奖品有时是一个茶叶蛋、一根冰棍、一瓶牛奶或是一本《弟子规》、一支笔。

  赖扬平在课上给学生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超级演说家》等节目,尽管学生普通话基础弱,看视频却接受得很快。天气好的时候,他还会带着学生到室外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把课堂搬到操场上,学生安静地坐在地上,欣赏风景的同时,学习环境描写。

  在他寓教于乐的“鼓励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如今,雪松中学的学生可以吟诵古诗词、弹唱《十送红军》,还将经典红色剧目和传统戏曲搬上舞台。

  为了让民族地区的孩子学习更多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赖扬平多方联系,筹集了6000余册经典国学教材,捐赠给阿克陶县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他的“国学教育进课堂”活动也在全县推广;临近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赖扬平还会送教下乡,通过猜灯谜、包元宵、吃月饼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悟传统文化。有的偏远牧区的学生和教师在他的传统文化课堂上,第一次吃到了粽子。

  不过赖扬平觉得,作为支教教师,更重要的是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播撒梦想的种子。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到阿克陶各个学校给学生作主题为“最美的风景在大学”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展示国内各大学的图片,给学生讲励志故事,强调目标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追梦,通过读书改变世代放羊的生活轨迹,走出戈壁、雪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去年8月的一天,赖扬平在散步时被一个女生叫住。这个名叫布瓦杰尔的姑娘曾在高中听过赖扬平的演讲,深受鼓舞,并最终考上新疆农业大学。

  布瓦杰尔主动邀请赖扬平合影,还在微信朋友圈留言:“赖扬平老师给我上了两个小时的课,那是我人生的一次大课,使我从一个不怎么学习的孩子变成一个勤奋的学生,直至考上大学,我真的很感谢他!”

  把“教育航母”留下来

  在雪松中学工作一段时间后,赖扬平被任命为学校副校长,对当地教师的工作状态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发现,有的教师不备课,在网上随便下载一个教学课件,不做任何修改就可以应付一节课;还有一些老教师讲台上放的教案都是两三年前写的,讲课内容也是临时发挥;课后作业布置、批改不及时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针对学校教学管理松散和教师工作懒散的现状,赖扬平每天都会和负责教学巡查的值班教师一起,到各个教学楼转一圈。

  他会随机推开一间教室的门,坐在教室后面听课。下课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教师的上课内容和教案上的备课内容是否一致。

  “发现教师教案不及格的,第一次提醒,第二次我就会在教职工大会上通报批评,扣绩效工资。”赖扬平说。

  在赖扬平等江西援疆教师的推动下,雪松中学重新修订了《雪松中学绩效考核管理条例》,把教学成绩、工作纪律、业务能力、师德师风等纳入绩效考核。所有教师的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将与工资收入、职称评聘和评先评优挂钩。

  有了考核的指挥棒,教师备课、上课更认真了,懒散的现象也慢慢改变。还有一些教师产生“危机感”,主动去其他班“蹭课”,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方法。

  为了提高雪松中学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赖扬平与援疆教师一起,利用“传帮带”的方式为学校教师示范教学。开备课组交流研讨会时,赖扬平经常主动邀请学校的语文教师到自己的课堂听课。

  然而,赖扬平的公开课上不仅有语文教师,就连数学、历史教师也会坐在教室里学习他的授课方式和驾驭课堂的技巧。教室后面坐不下了,有的教师就坐在过道上,甚至站在教室外。

  起初,雪松中学的年轻教师并不愿意上公开课,也不敢去外面赛课。于是,每次上公开课前,赖扬平都要求教师当着自己和“师傅”的面先上一遍,发现问题后,再帮着年轻教师一遍遍地“磨课”和修改课件。“几年里,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不少,在外面赛课拿的奖比原来十几年的都多。”赖扬平自豪地说。

  他和其他支教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教育航母”不仅要留在雪松中学,更要留在阿克陶的所有校园。除了每年定期对县里的新教师进行培训外,3年里,赖扬平和江西全体支教教师在当地开展了上百次送教下乡活动。

  从县城周边到偏远牧区,赖扬平的足迹遍布全县。他不知疲倦地讲着,有时嗓子痛,强忍着就过去了。2018年11月,赖扬平被检查出患有甲状腺恶性肿瘤,医生建议立即手术。当时临近期末考试,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他坚持到寒假才回南昌进行手术。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带着药返回雪松中学。

  今年1月,3年的援疆支教结束,赖扬平带着满满的牵挂回到家乡于都,“不去新疆,我不知道新疆有多大;不去支教,我不知道教育发展多么不均衡。”在阿克陶的日子里,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价值和意义,“我会像热爱我的家乡一样,热爱南疆这片土地,有机会,我愿再赴新疆。”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