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去世引追思
于蓝
永远的“江姐” 永远的丰碑
2020年6月27日,曾经在电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经典角色“江姐”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1981年,60岁的于蓝欣然受命组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即后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担任首任厂长及艺术指导等职务。于蓝从本该退休的60岁一直干到80岁,2001年才正式离休。2019年,于蓝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叶永烈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叶永烈
那些“为什么”,没人来回答了
2020年5月15日,作家叶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叶永烈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主要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三部曲。由叶永烈担任主要作者之一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影响了一代代读者。
电影《地道战》刘江剧照。
刘江
“胡汉三”再也回不来了
2020年5月1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刘江去世,享年95岁。身为“反派专业户”,刘江饰演的多个荧幕形象深入人心,如《闪闪的红星》中的胡汉三,《地道战》中的汤司令等。不仅在电影史上留有一席之地,更温暖了一代代观众的集体记忆。
克里木,资料图。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克里木
再见,可爱的“库尔班大叔”
2020年3月3日,原总政歌舞团著名艺术家克里木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克里木1940年出生于新疆吐鲁番,创作并演唱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等至今广为流传。
赵忠祥,资料图。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赵忠祥
陪伴了一代人的“金话筒”
2020年1月16日,赵忠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他是中国第二位电视播音员,曾12次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他解说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栏目,陪伴并温暖了几代中国人。他是我国电视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一个抹不去的符号。
文艺时光“云”绽放
疫情面前,文艺总能敏锐而准确地表达人们心声。
疫情暴发以来,文艺担负起防疫、抗疫“宣传员”和“书记员”使命,记录下感人的战“疫”瞬间,讲述着防疫抗疫一线生动故事,描绘众志成城的感人图景。歌曲、散文、诗歌、戏曲、曲艺、绘画、书法、网络短视频等多形式文艺创作,抑或普通人的生活记录,从不同侧面把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凝结为感人至深的画面,英雄的身影被定格,凡人的壮举有了特写。
2020年上半年,线上休闲类文化生活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在手机上看歌剧演出实况和最新电影,免费收看数字电视,宅家时光也能享受精彩文艺。
“希望广大观众通过互联网走进故宫,感受故宫的春意之美、建筑之美、空灵之美,同时了解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文化的力量。”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4月5日、4月6日,故宫博物院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等网络平台举办3场直播。这是故宫自1月25日闭馆以来首次直播,展示了不同寻常的阒静春景。据统计,故宫的直播仅在抖音平台就吸引了近千万网友观看。“故宫太美了”“欣赏到好多以前没注意的细节”……网友纷纷留言点赞,期待故宫日后举办更多直播。
录制广场舞、手指舞教学视频,创作方言快板、顺口溜,文博讲解员变成网上主播……上半年,多地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文化场馆线上“不打烊”,积极转变服务方式。讲解博物馆重要线上展览,让观众足不出户欣赏珍贵文物。创作覆盖面广、有针对性、多样化的文艺内容,让人们在居家之时丰富文化生活,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春暖花开。
现实题材荧屏热播
纵观上半年荧屏黄金档电视剧,大多在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上表现突出。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共计27部黄金档电视剧周平均收视率破1%,现实主义题材剧占比高达80%以上。这其中,《安家》等一批反映生活、接地气、有社会话题、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电视剧成为高话题讨论度剧目。
贴近百姓生活的《安家》《有你才有家》,聚焦行业职场的《精英律师》《完美关系》《决胜法庭》,彰显法律和正义的公安题材《三叉戟》《猎狐》《燃烧》,探讨都市情感的《谁说我结不了婚》《下一站是幸福》等一系列优质作品,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观剧体验。以小见大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它们也在屏幕之外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电视剧《安家》剧照,片方供图。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上半年,多部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多档脱贫攻坚主题节目在全国卫视频道播出,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从不同层次,采用不同形式讲述脱贫攻坚生动故事,展示脱贫攻坚辉煌成就,数量与质量呈现向上趋势,取得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传播效果。
《花繁叶茂》《最美的乡村》《一个都不能少》《遍地书香》等多部剧集用小人物、小地方映照大时代、大背景,从不同角度切入脱贫故事,传递脱贫攻坚新气象。
文化遗产赋彩生活
“今天,在咱们的直播间里,有美味的非遗、好看的非遗、好听的非遗,也希望大家把非遗带回家,感受传统文化气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夜,主持人春妮、演员杨立新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胡雁做客人民网,为广大网友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非遗“夜宴”。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胡雁(左一)参加人民网文娱部非遗购物节线上直播活动。人民网 杜佳妮摄
此外,多家主流媒体也组织了“非遗带货”直播活动。在“非遗+央媒+直播+电商+扶贫”模式的推动下,国潮、非遗文创产品正以澎湃之势引发关注和购物潮,直播带货影响力正在极速壮大。
文物成为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成为美好生活的强大引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主题论坛、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线上展映、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第七届“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行走的文明》第二季直播节目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相继举办。据统计,全国文物系统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数量达4600余项。
非遗、文物、游戏、动漫……如今这些元素之间的混搭越来越常见,日益多元的跨界融合推动着文化遗产“破圈”。遗址公园内5G信号全覆盖,科技监测有大数据支撑,“云展览”精彩纷呈,研学联盟让遗产文化走近青少年……遗址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利用开展得有声有色,争当历史文化“薪火传人”成为一种新时尚。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正以更有趣、有料、有范儿的形象,走入年轻人的生活。
随着人工智能、5G、VR、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发展,文化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深度体验的生活方式,“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间”。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特别是青年创作者已经走在转化发展的路上,也有更多读者、观众、用户不仅成为文化接受者而且成为新的文化创造者。我们相信,根植于百姓需求、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生活将成为主流,彰显文化自信,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