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一重”助推“三农”高质量发展 提升全面小康成色

2020-07-26 17:11:45 来源:人民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三农”领域,在“两新一重”中有哪些机遇?

多位专家和业界人士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实施“两新一重”,通过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强弱项”“补短板”“增效益”“惠民生”,可对“三农”发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的成色。

加大科技含量 提升产业水平

“新基建”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仲夏时节,在天津西青区王稳庄镇的中化农业天津MAP示范农场,一台台插秧机在小站稻稻田里来回穿梭,身后留下一行行整齐的秧苗。仔细一看,插秧机上竟空无一人。

“这是中化农业在智慧农业领域采用的新技术——无人插秧机。与传统插秧相比,一台无人插秧机一天可完成30亩,不仅节省人力成本,并且插秧作业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首席信息官沈冰告诉人民网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化农业天津MAP示范农场引入了卫星遥感、精准气象、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基建”集成应用,尤其在遥感分析、精准气象、精准种植、品控溯源、农业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覆盖种植全过程的解决方案,并依托MAP智农平台运行,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让种植变得更轻松,在增加产量与收益同时,也让天津小站稻的品质变得更有保障。

“2万亩小站稻,从头至尾才8个人,没有智慧农业这套系统的帮助是无法完成的!”沈冰表示。

在沈冰看来,“新基建”建设,对智慧农业在我国的落地、推广应用有很大地促进作用。通过构建农业应用场景,如水稻控氮、农机监控、无人机巡田、病虫害预警、品控溯源等,可以更好的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依托“新基建”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更多深耕“三农”领域企业的共识。“传统农业要转型升级,必须实现科技化和标准化,管理水平得跟上。”正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印孙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正邦生猪养殖运用“5G+VR全景监控”,实现了工厂化、园区化、产业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多的技术企业也在不断加码对农业及乡村振兴的行动。6月初,美国高通公司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启动“智慧农业”项目,首期将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四川宝兴县、广西田东县、云南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开展试点。

“通过‘智慧农业’项目,我们希望利用创新技术赋能传统农业,助力发展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等,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美国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上,孟樸表示,将采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帮助农户了解土地情况、科学种植、提供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后期的产品质量溯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张元红对人民网记者表示,“新基建”有利于与农业有关的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业的培育,促进新型智慧农业的发展。从长期看,可以多方面改善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以人为本 补齐“短板”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在这里每个月能挣5000多元,还能照顾家庭,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真好啊!”在四川西充县多扶镇工业园区,身为西充人的敬川正在园区生产线上工作,脸上笑开了花。

敬川告诉记者,他以前在新疆务工,“工资虽然较高,但离家远,父母年纪大了,孩子也快到上学年龄了,常年在外打工总不是事。”前些年,他回到老家,看到西充工业园发展得红红火火,就在镇上的工业园找到了这份工作。

拎包入住公租房,乘公交专线上下班,接孩子到城里上学……如今的西充县,越来越多的与敬川有着一样想法的农村年轻人,在城里工作、生活。

他们生活的变化,正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三农”的作用,张元红表示,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县城经济建设,可以吸纳大量农民工就近就业,增加收入。同时,能够有效的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进一步推动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日益凸显。“当前农村的水、电、路、公共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启动县域经济增长模式,也可以围绕着质量、安全、生态等方面,实行乡村再工业化,让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一个主战场。”

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锟看来,一头连着大城市、一头连着广袤乡村的县城是“补短板”的最好抓手。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应该成为今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侧重点,而建设的突破口在县城。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如何“补短板”给出了更为详细的指引。

《通知》围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市政公共设施和县域经济培育设施等4个方面,明确提出了17项建设任务,优先支持东部地区基础较好县城建设,有序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城镇化地区县城建设,合理引导其他县城建设。

“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补齐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从短期看,有利于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推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从中长期看,有利于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说。

立足长远 补充后劲

重大工程为“三农”发展增加底气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盛夏时节,一项项重大水利工程进展顺利,捷报连传。

5月19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顺利通过一期下闸蓄水(52米高程)阶段验收,进入全面发挥程防洪、航运、发电、补水压咸、灌溉等综合效益新阶段;6月22日21时09分,该工程第二台机组(7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目前,引江济淮水利工程,投资和建设任务提前双过半,建成后将惠及安徽、河南两省5000多万人口;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可年新增引黄水量2.37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220.5万亩,范围涉及郑州、开封、周口、商丘4市的5县3区。

“重大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重要领域,具有覆盖面广、吸纳投资大、产业链长、创造就业机会多,能够很好地发挥稳投资、稳就业的作用。”在日前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水利保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情况发布会上,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石春先表示,据测算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一千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就业岗位49万。

而在交通、能源、电力等其他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的繁忙景象,也正在大江南北不断上演:

5月30日,京沈高铁星火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为年底达到通车条件奠定基础;6月17日,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成功沉放海底,与西人工岛顺利对接;6月11日,云贵互联通道工程顺利竣工,提前19天投产;6月16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预计拉动超2000亿元下游产业;6月21日,玉树称多110千伏II回供电线路带电投运,标志着“三区三州”青海藏区农网改造升级行动提前10天完成;6月29日,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电网改造完后,村里盖了扶贫宾馆,我就到这里打工。家里通了动力电后,我用扶贫款买了粉碎机和搅拌机,扩大了牛羊养殖规模,还开了饲料加工作坊。现在全家有3份收入,年收入总计有5万元。”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镇元者村村民闹日多杰高兴地说。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西部、山区,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需要尽快补上短板,助推该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同时,改善老百姓出行、饮水、用电等方面体验,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

“要抓紧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稳定农业农村投资局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短板提供有力支撑。”日前,在农业农村部召开的视频会议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表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坚持多措并举、有序推动农业农村重大建设项目开复工。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