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是慈善组织的核心运作内容,对慈善组织完成使命、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慈善组织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缺少统一的参考标准和操作规范等问题,对慈善项目的立项、实施、监督、评估等方面缺乏参照,亟需制定有关标准予以加强。
日前,由中国慈善联合会牵头制定的《慈善组织项目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实施。《规范》起草人之一、中国慈善联合会研究部主任马天昊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规范》的出台对优化慈善组织项目管理流程,提高慈善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慈善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
马天昊介绍,本标准注重对慈善组织项目管理的规范性进行引导,严格依据慈善法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对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同时对利益相关方、信息公开、档案管理等关键环节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中国慈善联合会研究部主任 马天昊
以下为专访全文:
人民网公益:《规范》的主要内容都包含哪些方面?《规范》出台的意义是什么?
马天昊:《规范》共分5章,从慈善组织项目管理的概念、项目人员、项目环境、项目立项、项目启动、项目执行、项目监测、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档案管理、项目评估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做法。本标准适用于慈善组织项目管理。
《规范》依据《慈善法》及相关配套政策,从慈善组织的项目管理原则、决策程序、立项过程、实施要求、信息公开、结项评估等方面进行规范引导,强调慈善组织开展项目的公平、公正、公开,为慈善组织管理各类公益项目提供了参照方法,对慈善组织项目管理的最基本步骤提出基本要求,降低决策、执行、审计评估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人民网公益:慈善项目管理与企业或其他组织的项目管理有什么不同?
马天昊:慈善组织存在是为了完成慈善项目,解决社会问题,与其他组织的项目管理相比,慈善组织项目管理的目标是一种复合型目标。首先,慈善组织通过特定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确保组织的使命与战略规划的实现;其次,慈善组织通过对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和信息透明为组织建立公信力,积累声誉;再次,慈善组织项目管理要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所以,慈善组织项目管理更加注重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人民网公益:慈善项目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马天昊:慈善组织开展项目,使用的是社会资源,凝聚着捐赠人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盼。每一笔捐赠的使用,都应该做到对捐赠人负责,对受益人负责,对慈善事业的公信力负责。所以,为了让每一笔钱发挥最大的价值,慈善项目立项阶段,要下功夫做好需求评估,要结合慈善组织的使命宗旨和发展战略,锚定项目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慈善项目推动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
通过合理的项目设计,回应利益相关方的不同诉求,并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到项目中去,最大化慈善项目的正面影响,最小化项目的不利影响,创新性地解决目标群体面临的多重问题。同时,需求评估阶段还要充分考虑政策、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对项目产生的影响,结合外部环境因素设计项目,借势借力,为项目的有效开展增加砝码。
在结项方面,对慈善组织而言,一个项目的结项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慈善项目的结项,是对项目执行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复盘,慈善组织应该通过项目结项进行经验的总结和过程的反思,让下一个类似的项目做得更好。同时,完整的项目结项材料也是慈善组织接受评估、审计和公众监督的重要依据。
人民网公益:在慈善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如何检验项目实施的效果?
马天昊:为实现项目目标,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主管宜对项目团队、项目进度、项目费用、项目风险、项目质量进行全面把控,以确保项目执行按照计划达到预期目标。由于慈善组织的特殊性,项目的执行应符合公益性原则,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充分保证公平、公正、 公开,可采取的方法包括:主动公开项目实施过程;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执行并监督;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监督,确保项目受益对象的选择机制的公正、公平。